自主知识产权成亮点
“机器人也能完成外科手术?”观众们在一台机器人支架前窃窃私语,在支架的最前端是一把小巧的用来定位手术工具的导向器。实际上,确实如此。在此次大会上,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天智航)把其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“天玑”带到了展区。“这是公司最新研发的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、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,拥有31件专利,其中7件为发明专利。它对脊柱手术部位进行精准定位时误差不到1毫米,已经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。”天智航知识产权主管孙朗介绍,该款产品已在全国14家医院应用,累计开展3200余例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,提高了手术的效率。
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这回一口气带来了9款机器人产品参展,占据了展区很大位置。“我们开发的机器人智能云服务平台的技术和模式均属自主创新。在大型工厂,这一机器人智能云服务平台能够完成机器人数据的采集、分析、可视化展示与云存储,对工厂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、故障诊断、效率优化和云端控制。运用自主研发的算法引擎HRGLib,及开放式共享端口,平台可接入各类主流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设备,为工厂提供统一的监控和运维服务,节省运营成本。该产品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上线投产。”工作人员介绍,自2014年成立以来,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致力于创新研究平台、创业服务平台和产业协同平台机器人的研发,目前已有授权专利近500件。
此外,在展区内,机器人乐队表演、泡咖啡的机器臂、配送机器人等我国企业推出的机器人也让人眼前一亮。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,机器人相关知识产权的布局也愈发完善。
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《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,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与美国处于同等数量级,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快速增长,催生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。去年,由知识产权出版社i智库与重庆永川凤凰湖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《机器人知识产权蓝皮书(专利篇)》显示,近10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,目前围绕机器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13.7万件,排名全球第一,约占全球总申请量的30%。
“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发展有目共睹,目前已经在全球占据了一席之地,这与我国推进创新发展战略,在新兴领域大力开展创新研发密不可分。特别是我国自2008年起实施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》以来,国人对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,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。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表示。
核心专利布局需加强
“从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我就参与其中,今年已经是我第四次来了。4年的展会充分体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。特别是在一些工业领域,机器人的研发运用已经十分成熟。”作为从事服务机器人研究,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副教授左国玉深有感触。
但他同时表示,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后,尽管技术的普及水平得到了提高,但核心技术不足、机器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仍然突出。“一方面,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虽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,但大多集中在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领域,其中的核心专利依然较少。另一方面,我国一些机器人专利的利用率还较低。这些都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。”左国玉认为。
事实上,我国近年来已经在机器人领域开展了相关工作,力求补齐短板。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专利联盟成功组建了全球首个工业机器人专利池,现已入池近百件专利,并与粤科国联进行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探索,积极建立知识产权金融机制。东莞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和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商已有约70家,计划通过专利导航摸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专利布局,找出技术发展路线图,掌握专利在全球同行业企业中的分布情况。
“我国在机器人研发与制造领域起步较晚,要实现完全的技术领先还需要一个过程。既要看到目前我国在机器人领域仍然面临的问题,也要看到我国机器人领域整体进步与迅速提升的创新势头。”曹新明建议,我国机器人领域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、突破技术瓶颈;积极与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,促进专利转化。同时,我国也应加紧机器人领域相关制度建设及标准的制定,让创新的方向更加明确。(吴珂|中国知识产权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