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>
本文略长(:
* 从《万物互联》到《临界点》
* 物联网的技术10年
* 那些不可逆转的趋势
* 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力量
* 技术探索,永不停歇
* 5G警醒“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传统产业”的未来
从《万物互联》到《临界点》
物联网的产业化始于2009年8月,本人2011年9月入行,当时入行纯属误打误撞。起因是2010年的某一天,我突发奇想,想要做一种“智能手表”。出现这种想法的诱因,甚至当时设计的功能,都已经记不清了,只依稀记得“让戴手表的人可以被追踪,手表里面主要零件的运行情况可以被实时查询”。为了求证这种手表是否可以被制作出来,我搜集了大量资料。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,发现了“物联网”这个概念,顿感“就是这种技术”!但是,在深入了解该概念后,我发现开发一款智能手表的难度非常大。因此在身边朋友的建议下,抱着“等对行业足够了解并有把握后,再开始做产品”的想法,我于2011年开始从事物联网媒体,没想到这一入行就是8年。
或许因为一开始就是抱着“探究行业”的想法,所以并没有做好媒体,但是却切切实实地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迁。也正因为如此,从2011年入行到2015年,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念到应用的落地形态,“被动接受”大于“主动思考”,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2016年写《万物互联—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》的时候,所以《万物互联》一书就是以访谈随笔的方式呈现既有的物联网从业者们的发展状况,希望读者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启示。
实际上,从他们的故事中得到最多启示的或许是我自己。因为《万物互联》一书中虽然只收录了30多家企业的故事,但是在2011到2016年间我们交流访谈过的企业达上千家,当把这么多企业,这么多活生生的物联网“创世”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,我开始思考:物联网真的是未来吗?为什么是物联网?人类社会真的走到物联网这一步了吗?物联网将把我们带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?各行各业又会在它的指引和推动下如何变革?何去何从?
带着这些疑惑,这本书出版后,我再置身于物联网媒体这份事业中时,心态就不止于“披露事实”,更多地是希望“解惑”,希望能为自己解惑,也能为更多地从业者解惑,尤其是2016年后,参与到物联网领域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,使得我的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。因此,《临界点——5G时代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》一书便是2016年后,我对这些问题,以及对物联网重新认识和部分思考的承载,希望通过一本书来做一次集中分享。
《临界点》一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。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、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新需求,以及电子信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所带来的影响,来说明物联网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到来的必然性。这也可以看作我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。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几个已经萌芽,未来必然发生的趋势。第三部分则以企业独立案例的形式,展现了过去10年间中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的成果。第四部分主要解释了当前一些主流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,以及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科技产业发展。
在自己深陷物联网产业当中的这几年,觉得它的每一个发展细节都很重要,比如我们曾经把过去10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,而实际上我们在划分的时候觉得应该更细。但是当跳出物联网的藩篱,看看外面的世界,会发现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或许连一个阶段都没有走完。比如过去的10年,可综合为“物联网技术的10年”。
物联网的技术10年
在过去我们联动原素的很多分析文章中,习惯于将物联网产业从2009年到2019年的10年发展,分为3个发展阶段。
第一阶段,2009—2012年,被戏称为以RFID为核心的物联网,因为当时主要的物联网应用都是基于RFID的。除了“RFID”这个明显标签以外,物联网还有一个特征,就是“系统孤岛”。
第二阶段,2013——2016年。期间4G、大数据和AI技术相继进入商用,同时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投入加大,以及智能硬件的爆发,都推动了物联网进一步的发展。
第三阶段,2017—2019年。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都将物联网作为其主要,乃至最大的应用场景。首先是2016年6月3GPP宣布面向物联网的移动通信技术NB-IoT标准冻结。这标志着物联网有了自己的官方通信技术,意味着物联网在国际上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。同时,AI、云计算、雾计算、边缘计算等技术也都相继在物联网产业中寻找市场,比如AIoT概念的提出就是力证。除此之外,2018年,区块链在数字货币市场上遭遇重创,开始在其它领域寻找市场突破口,大部分区块链从业者都开始向物联网靠拢。
但是如果跳出物联网圈子,我们会发现物联网的从业者都来自IT和通信两大圈子,甚至连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传感器圈子中,都有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与物联网有什么关系,甚至什么是物联网,更别说广大的非电子信息科技类传统行业。
因此可以说,过去这10年只是一个阶段:技术探索。因为物联网产业所完成的只是底层技术的磨合和厮杀,以及技术逻辑如何服务应用逻辑的部分探索。技术间的厮杀比如Wi-Fi和Zigbee、LoRa和NB等等;技术如何服务应用,比如早期的项目型,到2016年后的平台化等;企业间就不说了,皆是因为僧(技术方案企业)多粥(物联网应用企业)少引起的。所以有时候看到一些同类企业“还未狭路相逢,便已刀光剑影”,就觉得无奈。
当然这段时间也并非是“战而无果”,起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:1)奠定了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技术逻辑;2)探索出了物联网应用的一些商业模式;3)形成了基本的物联网产业格局。这些同时也为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那些不可逆转的趋势
多技术融合
关于物联网的技术逻辑,从物联网产业化伊始,就有三层架构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图奠定了基调,但是接下来10年间的技术发展似乎是超出了大家一开始的想象的。
物联网的技术演进路
当然并非在所有环节中,所有技术都要使用,而是选择适用于自己应用需求的技术。2020年后,这些技术会有新的演进,比如在传输板块肯定会有5G加入,在应用的展示形式上,AR/VR等形式会不会拥有一席之地?
硬件智能化
这里所说的硬件是一个泛指,泛指物质资料。关于硬件智能化应该是一个无需再提的“人类共识”。第一步肯定是物质资料联网。在物联网时代,一个物质资料只有联网后才可能称为一个物联网应用的组件,比如共享单车中的自行车、无人售货机上的商品、抓娃娃机等。然后智能的意义可能就有更多的层次,比如物品可以被人远程操控,机器与机器之间可以相互操控,机器可以自我学习等。
商品服务化
大概在2018年的一个商业论坛上,国内经济学家许小年曾经提出:商品服务化是后工业时代的一个明显标志。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确实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,所以就出现了物联网这样的手段帮助我们大规模地实现商品服务化。比如共享单车、盒马鲜生等商业形态的出现就是具体体现。
未来所有的物质资料都会带有服务的属性,所以所有的物质资料都会在“服务收费+硬件免费”和“硬件收费+服务免费”这个区间内提供给客户,中间状态有可能是“服务收费+硬件收费”。
企业平台化
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以“平台化”的方式来进行运营。平台化的方式最近几年在商业场景中已经比较常见,比如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巨头,还有新出现的O2O类商业案例,如瑞幸咖啡、喜茶等等。并且经历过“物联网平台”、“工业互联网平台”的人一定知道平台化的模式也已经袭入技术圈。因为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,你有单一力量是不容易制胜的,产品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缺一不可。同时,由于工业的发展、信息技术的发展、教育的发展,让产品、技术和人才的门槛都越来越低,并且网络的发达,将相关企业都拉到了同一个平面上,同一个维度进行竞争,这时资本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,而资本不会对“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”的模式感兴趣,而平台化这种能够让企业快速规模化的模式当然是上选。所以未来想要“拥香独自开”的企业,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。
企业定位不同对不同能力的需求不同
物质资料无停歇流通化
最近几年网络上流传着某互联网大咖说的一句话:数据是第一生产力。不管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,数据的重要性已经一步步凸显出来,比如互联网公司通过用户的网络浏览数据精准地推送广告;通过采集手机的位置数据,推送周边服务;工厂里通过数据来控制生产线的自动化生产;共享单车通过分析人流量来决定各个投放点的单车投放数量,以及追踪单车运行轨迹等等,所以这些年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数据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随着人类、机器,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联网后,留下的数据痕迹的增多,物质资料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流通过程中,将趋于“无停歇”,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准测算的。
当然这些并非物联网时代的所有发展趋势,更多请参看《临界点——5G时代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》。不过书中以及这里提到的都是会普遍发生的模式,不是针对某家企业或者某一行业的具体趋势。
连接传统和未来的中间力量
目前大家提到物联网,最大的疑惑就是没有龙头企业出现。我想说的是,因为物联网还没有真正爆发,因为应用端并没有觉醒,所以技术端只能干等。但是这并不代表过去几年物联网的发展就没有成果,因为10年的磨砺,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技术方案商,以及一些应用服务商,《临界点——5G时代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》一书中就收录了几家“成果企业”,姑且称之为“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力量”。
机智云:国内最早从事物联网应用开发平台的企业,并且无论行业怎么变换,一直朝着开发平台这个方向深耕,目前基于其平台开发的物联网应用品类超过1万种,我们私下都称之为“物联网创业者”的希望承载者。
Top Smart:可以称之为目前国内智能眼镜品类最全的ODM厂商,并且一直坚持探索AR/VR,智能眼镜的行业应用之路,即便是在AR/VR投资最火的时候,都没有浮躁过。AR/VR被认为是5G的最大应用场景,所以5G的到来,对一个已经做好准备的企业来说将是怎样的机遇?
徐工信息:徐工信息是中国重工机械巨头徐工集团的子公司。它的成立就代表着徐工集团这样一家大型传统企业,拥抱信息科技的探索。随着它的发展和壮大,今天它在信息科技界也拥有了一席之地。当以物联网为代名词的全面信息化时代到来后,它会称为”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传统产业“的典范吗?
UIOT超级智慧家:智能家居被认为是消费级物联网的最大市场,所以手机、互联网乃至电信巨头都纷纷进入。而目前能在同一个圈层中进行比拼的智能家居企业,除了小米、海尔、华为之外,创业公司中只有一家,就是UIOT超级智慧家。他们有共同点,就是都敢开直营店,但不同点是,UIOT超级智慧家是唯一一个不卖单品,只卖系统的。
高新兴:高新兴是我花了最多的时间去研究的企业,但是最终的文稿依然最不满意。因为这确实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,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定位来展现其优秀。直到最近我突然悟出,它就是传统产业与信息科技间的最佳连接者。虽然其服务的领域一直在变,但是其业务形态从未改变,并且能够顺应技术潮流,实时的将最新技术融合到自己的产品中,服务与用户。
米尺:其实我一直希望用”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“来描述米尺,但是被米尺的创始人给否决了,他的理由是,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到极致。但是米尺代表了未来很多技术方案商都会走的路,就是在细分领域不断深耕,做到极致。
明牛云:平台化未来企业的主流运营模式,不过目前在技术类企业的范畴内,主要的平台化模式是“聚合”,就是将多种技术整合,然后包装出一些标准模块,以满足应用的“搭积木式”开发。而明牛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模式,姑且称之为“分化”吧,就是将工业物联网应用开发中需要的主要技术,以工具的形式加以包装,然后嵌入到其它平台上。明牛所代表的也是未来一部分技术方案商会选择的路径。
除了以上这些企业外,书中还以穿插案例的形式提及了其它十几家企业的故事,如海尔、西门子、朗坤、云洋科技、兴普智能、华为、RT-Thread、瀚云、拼多多、寄云、Tree-OS、中加物联网与区块链研究院等等。
5G代表了国际通信组织继NB-IoT后,对物联网更全面的支持,因此,如果5G的全部标准能够如期在2020年冻结,那么物联网产业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。届时,物联网技术方案商也将迎来真正的“战争”。
技术探索,永不停歇
前面讲到过去的10年,对物联网来说是技术的10年,而物联网实际上是对多种技术的整合应用,所以“物联网的技术势力”主要集中在“系统集成商”范畴,只是“被集成者”从原来的电脑+2G/3G、财务软件、办公软件、生产软件等等,变成了电脑、手机、Pad+4G/5G\存储云、计算云、应用云(App)、AI、区块链等等;同时,系统的交付方式也从原本的“项目型”走向“平台化”。当然,并非所有企业都是“技术集成者”,只是很多“应用型”的企业也是一种“技术范儿”。
除了物联网之外,云计算、AI、区块链、传感器、通信等等皆有自己的“势力范围”。所以在这10年间,这些技术不仅进行了相互融合的探索,而且在各自的“势力范围”内都形成了格局。比如云计算产业中,公有云有互联网巨头阿里、腾讯、华为、百度,创业公司UCloud、青云、七牛云,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混合云、私有云,以及云运维企业;AI领域中,除了综合型的科大讯飞、阿里、百度等,语音技术方面有小i机器人、思必驰、云知声、捷通华声等,机器视觉有旷视科技、寒武纪、商汤、地平线等。
不过目前出现的格局,基本都是在资本比拼下产生的,而不是市场较量中产生的,所以未来孰是孰非,不可妄论。更重要地是,技术的发展不会止步,所以真正的格局应该到物联网应用大规模爆发的时候,才会有定论。
5G警醒“用信息科技精神重塑传统产业”的未来
首先声明一下,这里所说的“传统产业”并非仅指过去及现在已经从事传统业务的企业,而是包含未来新成立的欲从事传统业务的企业。
大家提到5G都会说:它是一项赋能技术。我想云计算、大数据、AI、区块链等技术听到后,肯定会说:谁还不是呢?因此,我始终认为:5G对各行各业的“警示作用”远远大于其“赋能作用”。
自从2018年6月5G NR SA(新空口独立组网)标准完成后,5G的热度就一路暴增。2019年,“5G”已成为信息科技圈最热的名词,甚至可以说5G的热度已经溢出了信息科技圈,蔓延到了产业的各个角落。通信行业在谈5G,工业在谈5G,农业也在谈5G。同时,5G也被一些机构预测可带动数十万亿元的直接和间接产出。2019年末,在北京举办了“世界5G大会”,这种过去的1G、2G、3G、4G从没有过的待遇,更是彰显了5G的“产业地位”。
然而,作为一个物联网产业的从业者,在用8年的时间观察了物联网,及其相关的技术变迁后,只能说: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突破时,必须透过其表面的热闹,去看它的如何落地的本质。
首先,我们必须肯定5G的里程碑式历史地位:与以往的1G、2G、3G、4G主要解决以人为核心的通信和联网问题不同,5G开始解决万物互联的问题。因此,5G的关注群体更加广泛,同时也将影响到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。这也正是5G对于物联网来说的重要性所在,5G提出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(增强型移动宽带)、mMTC(海量机器类通信)、uRLLC(超可靠、低时延通信)中,有两个可以被认为是针对物联网应用而提出的,这说明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官方认同。虽然没有5G前,很多物联网应用采用2G、3G、4G照样运行,但是都没有5G这样的官方支持来的让人心安。
但同时,我们也必须清楚,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会止于5G,未来肯定还会有6G、7G、8G等等;5G针对万物互联制定的标准也不一定最佳标准,就像3G催生了移动互联网,但是4G才是真正地支撑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繁荣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认为5G对各行各业的警示作用远远大于赋能作用。此外,最近十年,尤其是在互联网产业极度繁荣之后,大家基本上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地位,都从从属和依附变为了主导,但是意识却没那么强烈,而5G所代表的未来通信的质变:从解决“人人互联”到解决“万物互联”,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当头棒喝,让每一个人,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从业者,都真正意识到未来由信息科技带来的变革,从而重新定位自己以顺应趋势。
不过换个角度来说,也只有传统产业能够觉醒,物联网应用才有机会大规模爆发,物联网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。毕竟,我们再怎么讲“信息科技赋能传统产业”,也不能拿AI当饭吃,拿5G当衣穿,拿云当房住,只是说它们能够让传统业务更好地服务用户。当然,还有一个可能就是,传统始终不觉醒,最终被“新来的”取代。总之,就是物联网产业的爆发在“传统产业”身上,但不一定是“传统企业”身上。